陪伴0-2歲孩子成長,父母更需要學習

8月 03, 2018


最近Paylon進入『丟東西探索世界』階段,並且突然很黏父母,在家裡誰離開他的視線就會一路哭喊,一路爬著追過去,讓我們照顧起來變得容易疲憊....有時耐性也跟著降低。

前天晚上用餐,Paylon吃到後面不斷想丟食物或拿起盤子,沒有專心在吃,Victor阻止到最後脾氣有點起來,接著後面幫鵝子洗澡、擦乳液、穿衣服、餵牛奶都呈現出不耐煩,每個動作都很匆忙一點也不溫柔,Paylon當然也就一路歡到喝到奶才安靜。

我直接用了簡單幾句對話,讓Victor完全理解我對於他的行為有怒火,他不應該這樣對待Paylon。

鵝子睡著後,我們也都梳洗好上床準備睡覺,Victor打破沉默提了他的疑問:
V:當你沒有耐心的時候,是怎麼繼續顧小孩的?
我:轉移注意力,無論是你的還是他的,以及自娛的幽默感。

-----

我切了幾觀點及角度跟他討論,解釋為何我會生氣,也許這也是一些新手爸媽的困擾。


1. 了解孩子成長狀況,理解他們的行為
在醫學上,兒童發展就是會有階段性的重複行為發生,尤其是2歲前的孩子,他們還在學習、發展很多肢體的粗動作或細動作,透過反覆操作,大腦不斷經過重複的刺激、反應,腦神經的連結才會穩固等學會後便會停止,進入學下一階段的動作。父母需要先了解孩子成長是漸進式的,及不同階段發展的里程碑,才不會在事情發生當下投入太多情緒,過度專注在孩子不當的行為上,而是要在這過程中趕緊也自己學習如何去引導孩子做出正確行為。


▪️我的作法:
嘗試用各種方法告訴Paylon為什麼不能這樣做,學著講出原因,而不是只阻止或說不可以。

譬如他在丟食物,抓住他的手,跟他說這樣是浪費食物,如果食物掉到地上就不能吃了,而且地板都會被弄髒;或問是不是不餓了,不想吃的話就不要拿放著就好,丟食物是不好的行為;或直接告訴他如果不餓就抱離餐桌囉!等等餓了也沒有其他東西吃,要等到喝奶時間才能喝奶。如果他的行為還是不改,就馬上清理抱離現場,帶去遊戲區讓他玩,不要膠著在他的行為對他生氣。

初期幾次他會因為被抱走看我們還在吃而爬過來要東西吃,但不能給就是不能給,父母要堅持並且立場做法都一致,並清楚跟他講原因,然後拿玩具或書本陪伴他轉移注意力,確認他情緒穩定能自己玩後才離開回餐桌繼續吃飯。幾次後他就會知道:離開餐椅就沒有食物吃,真的不想吃了才要表現出要離開去玩的行為。現在只要跟他詢問,是不是不想吃了,他就會嚷嚷讓我們知道,抱起來放去遊戲區也不會再來找要食物,相對進食時也會專心許多。

這個過程最重要的,其實不是孩子聽不聽得懂,而是我們父母開始學習怎麼說、怎麼引導,我的經驗是,真的要『開口說,然後直接做』才會釐清自己的行為,到底是不是如同自己腦袋想像般那樣正確。道理有點類似:嘴巴說的大道理,身體力行時才發現沒那麼容易。

這一點我需要非常強調,就是大人也需要不斷練習,才會懂得如何跟孩子溝通及引導。這不會是一下就能學會的事,也不會因為我們是大人就能快速解決的問題;父母該怎麼表達,孩子才能懂我們要引導他做什麼,這是個需要互動才能雙方成長的過程



2. 學習正確回應孩子的行為
這一塊是延續上一點的,但真的很容易被混淆,所以我獨立列一項說明。

孩子的重複行為有很多原因。當然,一開始的事件都是隨機發生的,但之所以會不斷持續的重複,必定是從中獲得了某些回饋,無論那個回饋是正面或負面,孩子還無法分辨!這也是為何我說大人學習如何引導很重要。

譬如Paylon很喜歡投(或丟)東西,當他拿起球投進小籃筐或拿起積木丟進收納箱裡,我們會開心地拍手歡呼稱讚,這屬於正面回應,他就很喜歡重複做然後一直笑;但當他不斷亂丟東西到地上或拿著硬物到處亂敲弄出噪音,我們會提高音量並且出聲、出手去阻止他,對Paylon來說仍然得到了一個回饋而感到有趣,我們生氣的反應或是不斷幫他把東西撿回來的行為,對孩子來說就是很好玩的,因此也會刺激孩子重複同樣的舉動。


▪️我的作法:

不營造犯錯空間及對話,孩子會有認知混淆。

剛開始跟Victor同居要規劃房子時,因為我有飼養兔子Hana,兔子的天性就是愛去咬木頭或電線,我要求所有電線都要藏好絕不外露,結果有一次Victor不小心沒有把網路線藏好,被Hana狠狠咬一口直接斷網,他生氣的想打她屁股!我立馬阻止他,說這是我們自己沒有收好東西的結果!怎麼可以怪她去咬而打她!


我的觀念是這樣:每種生物有他能學習的程度及天性,你不能去期望兔子要像狗一樣聰明靈性容易教,尤其是如果你期望的行為跟她天性根本就相反!Victor當時怒反問我:如果今天被咬的是妳的apple筆電充電線,也可以這麼冷靜不打嗎!我立刻回答:對!因為就是我自己沒做到把東西收好,不能把怒氣出在別人身上,而且Hana確實咬過我的筆電充電線。


同理的觀念,在有孩子後我更確信該如此。父母必須經常思考自己對孩子的期望是否恰當,對於一個還不懂事理的孩子來說,與其不斷提醒他不要拿貴重的物品,不如把東西收納好,只保留孩子可拿不怕弄壞的用品,不讓孩子犯不必要的錯誤;孩子較大後,漸漸運用少數幾樣安全的用品,讓他們判斷危險性及學習規矩。


家中的環境安全規劃也該如此!像我們家除了Paylon床有圍欄外,沒有添加任何防撞物品、插頭電線也都不外露,若真的必要外露也會用能切斷電源開關的款式,不用時就隨手關掉電源,以防孩子不知危險的情況用手去戳。除了一開始規劃,所有傢俱貼壁不放中島櫃,減少不必要存在的尖角碰撞危險,保留最大安全活動空間為前提,其他所有傢俱都保持原樣,並且Hana能去的所有空間,Paylon平等都該享有探索權,所以沒有使用任何門欄隔開廚房或廁所,當然,前提也是安全為主,只要他站起來能拿到的東西都該是安全能拿的,不然就得特別留意,畢竟環境安全的責任是父母該做好的!

另外,大人容易在怒火時,語帶負面(甚至威脅)意涵的說話。譬如「看你還敢不敢拿!」「再哭你試試看!」,結果孩子還是伸手要拿、也還是繼續哭,孩子根本不懂父母的反面用意,這種負面的說話方式根本是挖坑給孩子跳!大人自己是在鬼打牆嗎.....🙄🙄🙄🙄(沒腦的行為我真的只想白眼翻無限....)



3. 再怎麼生氣,也不該只動手做事而不安撫孩子的情緒
如果今天你躺在床上不能自主所有行為,結果照顧你的看護都不跟你說話、不正眼看你,只負責做完事:擦澡、清理大小便、穿衣服、餵食,或抱過來翻過去...等等,你會感覺舒服嗎?

越小的孩子情緒表達越直白,當他們被這樣對待當然只會越哭越大聲,因為照顧他的人不理會他,動作也不溫柔,感受肯定非常不舒服,而且會很不安。大人認為自己累了,就想快速弄弄結束這些動作,反正牛奶塞進嘴就會安靜,並不會,那個不安全感會一直存在,直到孩子確認了你(尤其是父母)是在乎他的、願意愛他的,那個恐懼才會消失,孩子才會情緒漸漸恢復穩定。

所以比較大的孩子,當他們惹怒了父母,你會發現他們會很努力的用笨拙的動作或笑容,希望父母不要生氣;小小孩則只能哭泣表達不安,然後不斷討抱抱來滿足自己的安全感。


▪️我的作法:
先冷靜自己情緒,找出自己跟孩子互動中最容易讓孩子笑的遊戲。

我其實對孩子的哭聲超容易不耐煩,所以要解決自己的情緒,我會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先讓Paylon停止哭,情緒快來時(心中翻白眼就好~)先深吸氣、吐氣個幾次讓自己穩定,然後開始跟他玩他很愛笑的遊戲。

譬如Paylon很愛『預期心理』型態的遊戲方式,我會把他放倒在地上然後哼唱大白鯊的節奏,從腳的地方慢慢游~~上去到頭,到頭後會誇張地張大嘴巴假裝要咬他,就開始親親攻擊!Paylon現在只要聽到那個節奏出現就開始興奮的期待🤣 等著被攻擊!有時根本還沒攻擊就笑到不行~或是一把抱起他,開始自己哼唱哪種很像中東吹蛇笛的那種節奏,然後抱著Paylon扭動擺上、擺下這樣,再加一點停頓的重音,搭配原地跳兩下的刺激,他會在擺上、擺下時開始偷笑,然後期待那個原地跳兩下的刺激動作就會變大笑!屢試不爽!!超有趣~😂

類似這樣的方式,會即刻轉移他的注意力,也轉移我們自己的注意力,並且因為有很多的肢體觸摸及擁抱,孩子的情緒會很快被安撫,我們的情緒也因為笑聲而漸漸穩定。

-------


還沒有孩子前,我習慣反覆檢視自己的行為或想法是不是合乎邏輯的、表達方式是不是正確的;沒想到有孩子後,其實更需要嚴苛的審視自己,才能成為『有覺知的父母』,幫助還不懂事的孩子學會正確方式與社會連結,因此父母怎麼引導決定了孩子有什麼行為

我不認為孩子還小不用對他講道理或解釋,反而應該從嬰兒開始,父母自己要有意識的與孩子對話(父母學習),因為我們無法知道孩子到底是在時候突然學會行為或理解意思(孩子學習),你們懂嗎......不該等孩子學壞了才意識到溝通問題。

我全然信任孩子有足夠學習的能力,無論多小(Paylon現在也才快11m而已...),因此一直都把他當獨立個體對待及尊重。多數時候我對許多事都很不緊張,總是任由Paylon探索、碰撞、學習、玩樂、大哭,然後負責拍拍手、稱讚他,常常跟他說『不用哭啊~沒有受傷,只是嚇到了。走~我們去客廳玩吧!』,然後他就發現真的不用哭,自己爬走繼續玩~媽媽還在原地等他討抱....😕,但長輩常常看得很緊張....哈哈哈🙈 Paylon這兩個月飛速成長,開始理解我們對他說的話,會兩眼專心看著我們說話,然後做出反應,雖然反應不一定正確....🤔 譬如叫他給我培根,他給我咬在嘴裡爬走....之類....😅但也拿對東西啦...(媽媽只能這麼安慰自己)



愛,絕對需要管教、需要耐心、需要理性、需要學習,無論是從書上學、網路學,更要專心觀察孩子從他身上學,我們才會漸漸變成好父母,這條路沒有捷徑,必須自己一關關克服走過才會懂。



1 則留言:

gts 說...

路過,有個trouble two的父母,純推這篇

Blogger 提供.